最好的教育,不是豪華的學區房,而是每個用心構建的家。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,孩子自然會愛上生活,愛上學習。
——虎媽
作者 | 肉肉媽 來源 | 男孩派原創 ? 深夜,看到一條扎心的朋友圈: 傾家蕩產給女兒買了學區房,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了,她全班第二,倒數的。 其實,教育的目的從來不是讓孩子學習好,而是讓孩子喜歡學習。 如果孩子的心思不在學習上,住著再貴的學區房,都沒用。 不止一位資深教師認為: 對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有幫助的,不是房子的位置,而是房子的布局和家庭的氛圍。 一個允許孩子在客廳學習、在臥室談心、在廚房玩耍的家,不僅能激發他的學習動力,還能改善親子關系。
日本教育家西村則康說:“看到學生家客廳那一刻,我就知道他的成績了?!?/span> 他認為,將書架和書桌放在客廳,更容易激發孩子的學習主動性。 這讓我想起了日本慶應大學研究員四十萬靖的一項調查。 他用6年的時間研究了200組“小升初”學霸的家庭,結果發現: 相比安靜、封閉的兒童房,大部分成績優秀、學習主動的孩子,都喜歡開放式的學習環境。 比如A同學,他家的客廳中間擺著一張大乒乓球桌。 這張桌子是全家的主要活動區域,父親看報,弟弟玩游戲、畫畫,媽媽在隔壁廚房忙碌。
A同學放學回家,也會在乒乓球桌上寫作業,連“小升初”備考階段的學習,也是在這里完成的。 最后他成功考入名牌中學。 有父母擔心,孩子在客廳學習,他的注意力能集中嗎?學習效率能高嗎? 然而事實證明,在隔絕一切噪音的房間里,獨自坐在書桌前學習的孩子,反而更容易走神。? 有個爸爸偷偷拍下孩子一個人在房間寫作業的9分鐘。
視頻中的孩子,用手指敲打墻面10秒,推拉房間的門1分31秒,在墻上作畫1分46秒,思考人生57秒,摳手、摳腳1分38秒,中間還上了一次廁所。 9分鐘的時間,孩子真正用在寫作業上的,只有2分鐘。 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,身邊一堆的事都會讓孩子興奮——這個橡皮真好玩,這只筆怎么回事,爸爸媽媽在笑什么,我借口喝水出去看看。 讓孩子主動從這些小動作中停下來,需要抑制的力量。 但人類大腦的額葉到14歲才能發育好,這就決定了小學階段孩子神經的抑制功能不強。 所以在孩子有能力自律之前,父母需要陪伴他,需要將學習跟積極的情感建立連接。 教育家奈德分享過一個小測試。 他給學生們留了一些練習題,第一次奈德安靜地陪在他們身邊,第二次營造了緊張而焦慮的氛圍。 結果,學生們第一次的考試成績是最高的。 當奈德給到學生們平和且有力量的支持時,他們的內心是安定的,不會擔心隨時被打斷、被批評,也就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思考中去。 如果周圍環境是緊張的,學生們的專注力就很難集中在答題上。 親子關系也是如此,孩子需要的是陪伴,不是盯梢。 父母陪在孩子身邊,認真做自己的事情,讓孩子感受到被愛、安全、喜悅就夠了。 他也會模仿父母,將全部精力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,好好寫作業。
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一項家庭調查顯示: “能感受到家人支持和關心”的家庭,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達74.12%。 這意味著,親子關系越好,孩子越能在學習上取得好的分數。 融洽的親子關系,始于溝通。 有人問親子教育博主大J,教育孩子,如果只選擇死盯一件事,是什么事? 她的回答是“和孩子聊天”。 親子之間的聊天不僅能讓父母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,還能鍛煉孩子的學習能力。 在《父母的語言》一書中,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的達娜?薩斯金德博士指出:父母的語言是刺激大腦發育的最好教育資源。 就是說,父母跟孩子多說話,孩子會更聰明。 那什么時間和孩子聊天合適呢? 有心理學家做過分析,夜晚入睡前是記憶的高峰期,孩子心理上格外渴望父母擁抱和用心的交流。 這個時候,父母跟孩子聊天,孩子更能傾吐心聲。 如果父母白天沒時間,抓住睡前一小時跟孩子互動,也將會獲得翻倍的效果。 因為陪孩子多長時間不是最重要的,關鍵是陪伴質量。 我一個朋友分享了她跟大女兒的故事。 有了妹妹后,朋友發現大女兒情緒有些低落,不愛說話,老師也反映孩子最近學習不在狀態。 在我的建議下,朋友跟大女兒約定了“一小時聊天時間”。 每天晚上把妹妹哄睡后,朋友就來到大女兒房間,拉著她的手,跟她聊聊今天發生了哪些趣事。 睡前一小時,成了大女兒每天最期待的時光。 “一小時聊天時間”不在乎聊的主題是什么,也不在于包含多少知識點,關鍵是給到了大女兒持續的關注。 讓她覺得:“媽媽都這么忙了,還跟我聊天,她一定很愛我?!?/span> 慢慢地大女兒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,不再因為媽媽將時間和精力分給了妹妹而難過,因為她知道“不管怎樣媽媽都愛我”。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·埃爾金德認為:“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事,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?!?/span> 被愛包圍著長大的孩子,內心會更加堅定,生活學習也會更加主動。 就像被陽光雨露滋養的植物一樣,自發成長為最好的樣子。
前段時間,教育部公布了新課標,其中一項是“中小學生勞動課要學煮飯”。
按照教育部的要求,小學生要參與簡單的家庭烹飪勞動,比如擇菜、洗菜、做兩三道家常菜等等。 其實早些年,“廚房育兒”就非?;鸨?。 廚房是系統鍛煉大腦的地方,利用得好,能產生遠超萬元早教班的效果。 現代科學調查發現,人類大腦神經與手指神經的銜接最為緊密。 孩子的精細動作做得越好,大腦發育程度也就越高。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:“兒童的智慧,都在他的手指上?!?/span> 可惜的是,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有“生活困難癥”。 還記得前幾年刷屏朋友圈的故事《世界再大,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》嗎? 一個初到美國的留學生,想做一道番茄炒蛋招待新同學。 從小到大沒下過廚的他,連先放雞蛋還是先放番茄都不清楚。 于是,他向國內的媽媽求助。
但是爸爸媽媽你一句他一句,男孩半天都沒學會。 很快,手機跳出一段視頻,是媽媽手把手在教他做番茄炒蛋。 有了媽媽的幫助,男孩的番茄炒蛋大受好評。后來,同學詢問美國跟中國的時差,男生才想起此時的國內還是凌晨。 北京時間早4點,爸爸媽媽收到語音后就起床,媽媽一邊炒菜一邊教學,爸爸負責錄視頻。 故事火了以后,網友們并不買賬:“看不出愛意,只看到一個五谷不分的巨嬰?!?/span> 父母不可能為孩子遮風擋雨一輩子,孩子終究要走向社會,學會獨自面對風暴。 看似平常的一日三餐里,藏著的是孩子未來的生存能力。 家庭教育專家孫云曉說過: 可是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說:“你只要學習好,其他都不用你管?!?/span> 殊不知父母的大包大攬,反而會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。 從小在廚房“玩?!?,不僅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和智力發展有幫助,還能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技能和心態。 一個足夠熱愛生活的孩子,會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愛上學習。 一個能夠掌控生活的孩子,會將這種能力遷移到學習上,為自己的學業負責。
好的教育,潤物無聲。 父母希望孩子擁有什么樣的人生,就應該先經營出什么樣的家庭。 一個家庭最好的模樣,是客廳里父母無聲的陪伴,是臥室里孩子的傾訴,是廚房里全家的歡聲笑語。 這些微小但美好的回憶,會滋養孩子的一生,讓孩子在愛的熏陶下,成長得更優秀。 *本文系男孩派原創,我家有男孩,成長交流平臺。